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下一句为*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
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朦胧漫天霜*。*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词语解释】
*枫:*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化用张继《枫桥夜泊》诗句,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赏析】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就是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不但我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将张继的《枫桥夜泊》选入,连日本的小学课本也载有此诗,可见诗名之盛。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化用张继《枫桥夜泊》诗句,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第2篇:枫桥夜泊张继唐诗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
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
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
*枫:*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畔秋
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边岸上,景物
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张继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1.张继唐诗《枫桥夜泊》
2.《枫桥夜泊》张继唐诗鉴赏
3.唐诗欣赏:枫桥夜泊·张继
4.张继《枫桥夜泊》
5.唐诗《枫桥夜泊》赏析
6.皇甫冉《酬张继》唐诗鉴赏
7.风雨唐诗赏析
8.《感遇》唐诗赏析
第3篇:《枫桥夜泊》张继诗词赏析
张继——《枫桥夜泊》
【年代】:唐
【作者】:张继——《枫桥夜泊》
【内容】
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
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张继-枫桥夜泊古诗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
未完,继续阅读>
第5篇:张继《枫桥夜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