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李煜词中的“愁”科技信息基础教育浅议孝煜词【l】的"愁''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祁福鸿[关键词]李煜愁白描手法花间派樊篱李煜,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Cq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以他独具风格的词章名垂青史,流芳千秋。王国维曾以"画屏金鹧鸪"形容温庭筠的词品,以"弦上黄莺语"形容韦庄的词品。"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即李煜)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他之前,词章风格绮丽幽怨,温丽婉约,而后主的词,则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广大蕴涵,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磅礴气势,更有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沉人生寓意。生命之感,故国之悲生发成为主要的情感内涵在这位乱世弱主凄凉哀怨的亡国之音中,寄寓着由于阅世不深而表露的真情。于是,词不再只是表达艳情相思与闲情逸致,而是传达了广泛意义上的人类性情。这又更新了词的艺术风貌。所以李后主在词史上的贡献是:不但完善了婉约派的技巧,还开创了豪放派的闻风。众所周知,后主的词所以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除了他在亡国后苦痛生活的深刻体验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才华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李煜善于构词炼句,语言形象鲜明,结构缜密,有沉痛的失落感而没有文人的书卷气,也没有宫廷的脂粉气。以极其高超的技巧深刻的表现出那最普通又是最抽象的离愁别恨,写尽了难以说清的家国之痛,人生变幻莫测给人带来的深沉哀愁,引起后代人强烈的共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本文拟就李煜词中的愁情进行深入的分析。"愁"是一种微妙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活动,历来是文学家们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离愁别恨,新仇旧恨,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可要真实的写出却不是易事。李煜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景物,运用各种手段,将其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运用白描手法准确细腻地写出了万缕愁思,表达了感伤的情绪。李煜后期的词已冲破了花间派的樊篱,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大胆广泛地运用白描手法,特别是在写愁绪时,多用自描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如《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首词用白描手法抓住了深夜难寐者在夜阑人静之际对周闱环境的独特心境。"砧声","风声"引人闻声断肠。触目伤怀的景物缭绕着不眠之人,宁静的庭院,寂静的小楼,黯淡的月色,这样一个死一般沉寂的环境不着痕迹地描绘,突出各种声像对不眠人的不断侵袭,使离愁的深度和怀人之思的强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这种寂寥,冷清的环境与主人公的寂寞,凄清的情怀互为映衬。环境与人物的相互烘托,表达了绵长的离愁和哀怨。可见,白描手法不仅能魈造出动人的形象,而且能创造深远的艺术境界。
白描手法在塑造形象方面要求以简练的笔描写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表现这些形象要求明净,精炼,切忌浓攀重彩的雕饰,其巾《虞美人》就以不着痕迹的描述让人感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因不堪旧首月中。雕阑玉砌腐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汀春水向流。"这首词是李煜亡国降宋后的作品,抒发了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所感受到的屈辱,辛酸和痛楚。全是浅显的文字,可它在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却组成寓意深刻,境界恢弘阔大的意蕴。借r大量接近口语的词句直抒胸臆,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春水"等,其巾以设问开头,引起一串串随情而至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汀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比喻愁,连绵不尽,奔腾汹涌而叉永无休止。这两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它把词人那种深邃澎湃,无穷无尽的愁情以自然界中非常普通的事物形象地,恰当的表现出来,而这深邃的内涵又是通。--——288。。。——过浅白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看不出一点锤炼的痕迹,但它却足以把天底下各种各样的离愁别绪都囊括殆尽,词人那种充当亡国之君的耻辱,每日以泪洗脸的囚徒生活最痛切,最悲哀的情感。通过这些白描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在"梦境"中表现"愁"情。梦里的欢乐与现实的愁苦相互交织,缠绕着他敏锐的心灵。文人都喜欢写梦,因为,只有梦境可以寄托他们的幻想,只有梦境才可以解脱他们的忧伤,于是有周庄梦蝶,江淹梦笔,李煜则梦国。梦境虽然是虚幻的,但它是人生实境的反映。现实中已经失去的,梦巾可以复得;存在中缺陷的,梦境可以修复而圆满。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身为"俘虏"的李煜,身陷囹圄,国破家亡,其惨痛之情自不待说,个中滋味可想而知,然而更可悲的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不识趣的梦境里却还是昔日的玩乐的江南美景。无奈在五更春寒中一梦醒来,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感受着春意将尽的惆怅,直到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一贯穿全词的伤春,悲春的愁苦情绪,不仅仅感伤春天的流逝,感伤生命的凋谢,更是感伤故国的沦亡,由伤故国,进而生出自责的心理。"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平常语说出来,而有无限的酸楚包涵其中,因为贪欢是人之常情,何况在梦中!然而身为俘虏,却依然沉溺于以前君王的享乐生活,存梦醒之后,这是怎样一种令人尴尬而伤怀的情景啊!可梦醒了就必须承受清醒者的悲哀,故国远在重重的关【LI之外,欲归无路,而此时窗外五更时连续不断的恼人春雨,室内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衣单被薄,寒气侵人,其境况是多么黯淡凄凉。
现实的凄清与梦境之温馨形成强烈对比,情之伤痛更令人肝肠寸断。假若凭阑眺望,只能徒然增添无穷的烦恼,所以下阕"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二句最为沉痛。词人身遭幽禁的压力怨楚,伤感绝望的情绪,在这九个字中包含无余了。又如《忆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昨夜梦回过去,觉得自己还像原来一样过着优游快乐的生活。在皇家园林里恣情地游赏打猎,随从的车马络绎不绝,正是花开烂漫的季节,道路两边的野花在春风的吹拂下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那时游娱的场面真是盛大!上苑游猎,何等气派;车水马龙,何等繁盛;花月春风,何等惬意!俞陛云说:"'车水马龙'句为时传诵。当年之繁盛,今日之孤凄,欣戚之怀,相形而益见"。然而今天呢?这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梦醒后面对这亡国被囚的生活倍感凄凉感伤。如今留下近有恨意,有多少恨呢?悔恨,遗憾,无奈一齐涌上心头。三,通过比喻的手法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如在《虞美人》中作者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愁情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i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同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捌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r"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L^1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罔翠绕李煜的作品与愁有关的诗词,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网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叉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泛的共鸣,存很夫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呜而得以千古传诵了。又如《相见欢》:"无言独L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下转第289页)科技信息基础教育作文教学应该另!I~I1i径浅谈校园文学活动对作文教学的帮助兰炼一中梁芳作文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生活认知水平的综合训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然而放眼如今学生的写作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学生写作文感到头疼,老师教作文,批作文感到疲倦。学生写作问题很多,老师也想了不少方法,然而往往收效甚微。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和一种态度: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生活态度。传统的作文教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师生双方都把作文只是当作几节作文课的事情,只当作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操练,甚至是应试的工具。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一辅导一作文--4~tL改一评讲",其中"辅导"这一环节教师总是从立意,选材,构思上启发学生,这就局限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评讲"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应试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作文,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所以评讲时批评多于表扬,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传统作文教学的时间分配一般是…学期8一lO次,试想,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少得可怜的教学时间如何能达到写作教学的各项目标呢?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另辟蹊径。我们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几节作文教学课上,不能把学生写作活动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只局限在写作课上。我们要把作文教学渗透在平时点点滴滴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应该以"大语文"的观念来关注学生的写作。具体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写作变成一种快乐,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活动。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喜欢写作了,才会写好作文。二是除作文教学以外的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能成为学生写作的铺路石和垫脚石,因为写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存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要求与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道路。
校园文学活动内容丰富,广泛,主要有:以丰富知识为主的活动,如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开展"读书月"或各种专题讲座等等;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开发智力为主的活动,如演讲,辩论会,朗诵会,写日记周记,社会调查,影视评论,自办文学社刊物,课本剧编导与演出等等。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读物,指导读书方法,组织读书讨论会,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借助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以此拓展学生现实的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品味能力。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材的文本中找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密切联系的结合点,给学生以生活启悟,情感触动与写作启发。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以学生的动情点,争议点为角度写写启示,做做仿写,续写,改写,学生有话可说,写作也就不是一件犯难的事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只是体现在书面表达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口头表达上。有些同学不喜欢写作,但擅长说话。教师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平台,开展即兴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又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各种技能训练。然后,教师再有选择的指导学生将有些口语内容转化成文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写作实践呢?可以说,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于企及的。另外,要把有一定价值的学生作文尽可能广泛的交流,并在校刊发表,尽量使写作体现出它的实际作用和劳动价值。这不单只是物尽其用,更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马斯洛在关于人的需要层次论中指出:当人在生理,安全等方面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如果自己的作文得以交流和被承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并会引发更高层次的写作兴趣。总之,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作文教学不仅是在教学生写作,也是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更是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更远的目光,更博大的胸怀承担起这一重任。(上接第288页)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名是《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李煜的作品与愁有关的诗词,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两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两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j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凶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小断"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渎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可见作_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和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写情来说,化抽象为具体,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以可感的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意绪和心境。如"粉英含蕊自低昂"(《谢新恩》),"百尺虾须在玉钩"(《采桑子》),就是通过自低昂的花枝和垂挂在玉钩上的长帘,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作者那孤寂的处境和慵懒而毫无生趣的心情。另一种是通过比喻,将很难表现的一种思绪,具体化为一种可感的视觉形象,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上面提到过的以春草比喻离恨,以东流的春水比喻长愁,就是很着名的例子。总之,李后主词中的哀伤也是他人生缺陷的一个投影。人生的每一份痛苦,每一种感触都存在人们的心头。使人悲伤,哭泣,不能成眠,李后主把它写了出来,如此真实,如此平易,如此绵长!他词中的"愁"的魅力将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当然,我们也知道,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艺术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词作更是成为南唐词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李煜作为南唐皇帝,毕竟是异常失败的。
虽然就当时客观的形势而言,南唐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他采取的消极避世的态度。必然又存一定程度J::,Oll速l『南唐的灭亡。此,当我们在看到忧患与悲苦,忏悔与痛悼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消极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倡导一种健康而理性的人生,以一种蓬勃向上饱满刚健的精神状态去应对人牛。注释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②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文献[1]李中华《浪漫人生》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2]沈向东《中国教育报——秦观李煜写愁之比较》。20()2年第16期[3]刘修民《文史知识——读李煜传》,2005第4期[4]朱洪斌。《中国历代文人写作拾趣》金盾出版社,201)8年版[5]查杰慧。《语文教学通讯——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词情》2008年第6期[6]刘建设《语文报——平淡之中见神奇》。2007年第4期。-。——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