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像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过通过四杰的诗作,我们也能发现,初唐时的边塞诗主要表现了强烈的功名欲望,刚入唐的文人们还缺乏更远大的社会理想。虽然说盛唐的边塞诗红极一时,但边塞诗到了中唐,也并没有如我们所想的衰落,其实这个时候的写作人群可以说是更多,而且更广泛了,当然也更理智了。像中唐的李益,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只是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感伤悲凉情调尤为浓重。而这也是中唐边塞诗的主基调。作为一种唐代极具特色与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和诗歌题材。自有它滥觞、发展和沉响的全过程晚唐诗歌特征,到了晚唐时期,由于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创作主体的心态已堕入消沉与绝望的深渊,边塞诗也就一变而为反战、休战的呼声而显得异常的凄厉与沉痛。
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晚唐诗歌特征,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等等。
来自:凡尘清心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