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中外有很多书写中国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著作和文艺作品。就文艺作品说,毛泽东写长征的8首诗词和肖华将军的《长征组歌》,无疑是最辉煌壮美的红色经典。
今年是伟人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6周年、是“朱毛井冈山会师”95周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笔者写一短文:《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敬读毛泽东《七律 长征》,以表达对伟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毛泽东《七律 .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伟人毛泽东《七律 长征》,是一首雄浑磅礴、高华壮丽的伟大诗篇。它书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书写了红军长征中战胜凶恶敌人和严酷自然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将永远辉映历史、响彻寰宇。
一、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一共历经了14省。
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10日红军主力,从江西于都河畔的瑞金 、古城出发,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今吴起县),与陕北红军会师,行程25000里 。红二、 四方面军历经湖南、四川、湖北、河南、青海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将台堡,于1936年10月22日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所以准确地说,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一共历经了14省。)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歌颂红军长征的诗歌,标志红军万里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中,天上每天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日平均行军37公里(74华里)。红军长征途中翻越40多座高山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的高山; 跨过近100条江河其中大河24条、激流险滩30多个;通过了6个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突破10次封锁包围; 粉碎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进行大小战役、战斗600多次; 占领大小城池624个。
红军长征长征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红军主力走过的具体路线是: 离开瑞金——突破防线——血战湘江——激战乌江——占娄山关——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险过大渡——飞夺泸定——翻越雪山——懋功会师——走过草地——战腊子口——到吴起镇——主力会师。
▲红军长征极其英勇悲壮
红军长征极其英勇悲壮,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长征时86000多人,到陕北只剩7000多人; 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近10万人,到陕北只剩下30000多人。 “革命理想高于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宋代大哲张载《西铭》) 红军悲壮的行程、惨烈的牺牲、英勇的战斗、……最终以伟大的胜利告捷。
毛泽东1935年11月6日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发表著名的“雪地讲话”,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他又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爱德加 . 斯诺《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并充满自信地说:“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三大洲》一书中称赞中国红军长征:“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引孙少龙《打铁必须自身硬——看百年大党的政治品格》,新华社2021年6月16日电。)
人们说:中国工农红军25000里长征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最遥远、最艰难、最悲壮的长征。还有人形容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地球上的红飘带》,是著名作家魏巍描写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书名,后来人们就用“地球上的红飘带”代指红军长征。)
▲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二、雄浑磅礴、气壮山河的诗篇
毛泽东《七律 . 长征》热情歌颂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高度赞扬了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一首雄浑磅礴、气壮山河、响彻云霄的伟大史诗。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贾岛 唐《送耿处士》有句:“万水千山路”。)首联点明主题,总括全篇。红军长征主力部队历经11省,三个方面军共历经14省。行程25000千里,这真正是“万水千山”了。红军不仅长驱万里,而且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确是“远征难”了。
诗人在“远征难”前用“不怕”二字,在“万水千山”后用“只等闲”三个字,非常有力地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赢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
正像歌曲《情深意长》中唱的:红军“长征不怕路途遥。”为什么?因为“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 伟人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是对上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说明,又为下面描写红军的高大形象和战斗历程作了开拓和铺垫。下面两联都是从首联承接而来。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班固《汉书》卷45有“犹如坂上走丸也”之说。)颔联承接首联中的“千山”继续写山。诗人以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艺术夸张,有力的烘托出红军的英雄形象。
▲雄浑磅礴、气壮山河的诗篇
诗人把绵亘在赣、湘、粤、桂、黔5省的大庾岭、齐天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等5岭,比作小河细浪从红军身旁翻着水花轻轻流过;把气势磅礴、绵延在云、贵一带的250多公里长、平均海拔2500米高的乌蒙山比作小小泥丸在红军脚下悠悠滚过。诗人用动词“腾”、“走”,化静为动、化大为小,两相映照,更加显现了红军高大形象和英勇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承接首联的“万水”继续写水即:金沙江、大渡河水。(“金沙江”,长江上游的青海玉树——四川宜宾一段叫“金沙江”,全长3481公里。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四川交界的果洛山,于四川乐山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
诗人用极其凝练的词句描绘了金沙江、大渡河的险恶环境,高度概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情景。 金沙江水流湍急,冲击江岸,两岸大多是高耸入云的万丈峭壁,加之5月金沙江水冲击两岸悬崖,呈现一片热气蒸腾景观,所以叫“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河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河水汹涌,其险恶程度比金沙江有过之而无不及。红军18位勇士于1935年5月25日在四川越西县安顺场抢渡大渡河, 红军又于1935年5月29日抢夺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由系于两岸岩石上的13根铁锁和木板构成。
▲大渡桥横铁索寒
当红军逼近大渡河时,蒋介石妄图“让共产党做第二个石达开”,纠集重兵把守,并抽走桥上木板。红军22位勇士手攀桥栏,脚踩铁索,冒着敌人火力,飞夺泸定桥,占领泸定城,打破了蒋介石的幻想。“大渡桥横铁索寒”,既是对大渡河、泸定桥险恶景象的描写,又是对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战斗场面和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勇壮举的生动刻画。
一个“寒”字,和上句“暖”字相对,神韵天成,把红军渡金沙、夺泸定时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形象生动。看:险山恶水,寒气森森;顽劣凶残,战斗险恶;英勇红军,冒死向前;……惊心动魄、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诗句歌颂红军长征的诗歌,进一步深化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主题。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绵延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的有700多公里长的山脉,有几十座超过4500米的高山,山顶常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三军”,古时军队有上、中、下三军之说,后来泛指军队。 “千里雪”,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有“阴山千里雪”诗句。)伟人诗句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后的战斗历程和欢庆胜利的无限喜悦的心情。“三军”越过万丈岷山、千里冰雪,一起笑逐颜开,欢欣鼓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人用高峻且无垠的雪山,衬托伟大的长征的壮美,非常高妙。诗人用“更喜”、“尽开颜”的美丽词汇,把红军胜利翻过千里雪的岷山时的情不自禁心情、喜笑颜开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工农红军战天斗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此句正好与李白《战城南》中的“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这位豪放飘逸的诗仙比较,伟人毛泽东积极乐观多了。
三、伟大心灵的回声
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 . 舜典》云:“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东汉扬雄《法言 . 问神》云:“故言,心声也。”(后来人们概括为“言为心声”。) 中国人认为:“言”即一切著述和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曲、文、联等)都是“心声”,即心灵的回声。中国人还认为一切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曲艺、……)都是“心灵的回声”,如说:“画,心画也” ; “书,心书也”。
《毛诗序》有一段名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段话说的就是一切文学和艺术都是心情的抒发与心灵的回声。
古罗马大美学家朗吉弩斯在美学名著《论崇高》中说:崇高首要的是有“庄严伟大的思想。”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西方美学通史》1卷862页、864页。) 法国大美学家布封在名著《论风格》中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 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在《论作品即作者》一文中也说:“伟大的艺术是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心灵的表现。”
中国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孟子 . 尽心下》)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 长征》,就是充实而有光辉的既大又美的诗篇。
唐代大诗人杜甫《登岳阳楼》有这样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说浩瀚的洞庭湖把吴国和楚国两国都分开了,乾(天)坤(地),好像日夜漂浮在洞庭湖水之中。
宋代诗论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评杜甫此雄浑浩茫的诗篇时说:“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少陵”,即杜甫。杜甫曾在长安城南西汉皇家陵园之一的“少陵”旁居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后来人们就以“杜少陵”称杜甫。 “云梦”,即云梦泽,古指包括洞庭湖再内的荆楚、湘楚的无边大湖。)
我们也可套用蔡绦的话说:伟人毛泽东胸中不知有几逶迤五岭?! 有几磅礴乌蒙?! 有几“金沙”“大渡”?! 有几千里雪山?! 伟人的气度可谓是吞吐山川,伟人的胸襟可谓是包裹天地。
毛泽东《七律 . 长征》,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得瑰丽壮美,是一首格局宏大、气势雄浑、场面壮阔、豪气如云、蕴含深广的伟大诗篇,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战略家、诗词家的博大胸襟和豪迈乐观的崇高风格,这崇高的风格,正是朗基努斯说的,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伟人此诗在艺术技巧方面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毛泽东想象奇特、夸张大胆;语言高华、比喻生动;景象壮丽、意境高远;平仄和谐、对仗精切;……《七律 . 长征》在艺术上达到了十分高妙的境界:诗人把三军、万水、千山、五岭、乌蒙山、金沙水、大渡桥、莽岷山、千里雪、……
这些红军长征途中特有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宏伟壮阔的景象和高远博大意境,读之既让人魂飞魄荡,又让人神情飞扬。
▲三大主力会师。
结语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建党精神”开始,形成了几十种革命精神,人们说这是我们党的“革命精神谱系”,而“长征精神”就是这“革命精神谱系”之一。
而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见《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06版。)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赓续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征中,作出我们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