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1996年辛波斯卡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诺贝文学奖获奖感言时说,“当诗人的职业不得不曝光时,诗人较喜欢使用笼统的名称‘作家’拜伦诗歌分析,或者以写作之外所从事的任何工作的名称来代替‘诗人’。”

辛波斯卡

她自嘲“诗人”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诗人”不能像“小说家”一样构造出丰富的背景环境,若将诗与小说比喻为电影,那么绝大多数小说都能呈现出“三幕式”,第一幕用于精巧的建置,第二幕冲突不断的升级,第三幕布置恰当的转折点,诗却截然不同,它有可能直接从第一幕跳到第三幕,或者仅存其中的一幕,诗所营造的氛围大多是片段式的,读者需要靠自己丰富的臆想去领悟诗人所传达的旨意。

在外国有一个流行的游戏叫做“Jenga”,中国称为“叠叠乐”,在游戏中,玩家交替从积木塔中抽出一块积木放置到塔顶,去创造一个不断增高,越发失去根基的积木塔,直到其坍塌为止,积木的个数是有限的,但高度却可以不断的攀升,读诗实则也是抽取积木的过程,在寥寥数语的诗句间,领悟到广袤无垠的臆想,但若是曲解了原意,恐怕这“积木塔”就摇摇欲坠了。

Jenga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妻子)说:“诗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原谅,唯独一定不可以做诱惑者,不可以利用他的才能使读者相信某种非人性的意识形态。”当民族危机来临或者自由受到限制,诗人的觉醒意识应更甚于普通人,更应该意识到责任感,此话并不是说诗人必须肩负某种责任,这无异于道德绑架,而是说诗人更应比普通人尽早的意识到某种责任,就犹如绝境处的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人,再同这些人一起带领恐惧中的人们走出深渊。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

在鲁迅所著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他对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鲁迅评价拜伦,“无不张撒但而抗天帝,言人所不能言。”拜伦对神的嘲讽来表达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神降冰雪于天地间,饥寒交迫时,再给予人类衣裳和食物;神创造出罪人,再告诉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宽恕其罪过;神传播瘟疫,人类水深火热之时再施以救援。人类只见其表象,未见其暗流,于是对神感恩戴德,夸其善良、体恤、高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权力与“神”如出一辙,凭空创造出“假想敌”,再与人民站在同一位置,打败“假想敌”,于是乎便得到了民心,拜伦的诗的主旨便是从此处出发,从他的诗中时常可见“叫喊反抗以及反对庸众。”

普希金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如拜伦一样,为自由而战,鲁迅评价道,“至于诗人一生,亦至殊异,浪游变异,殆无宁时。虽少逸豫者一时,而其静亦非真静,殆犹大海漩洑中心之静点而已。设有孤舟,卷于旋风,当有一瞬间忽而都寂,如风云已息,水波不兴,水色青如微笑,顾漩洑偏急,舟复入卷,乃至破没矣。彼诗人之暂静,盖亦犹是焉耳。”

莱蒙托夫

拜伦在后期对拿破仑崇拜至极,普希金在晚期匍匐于沙皇脚下,或许有人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苟活于世而卑躬屈膝不失为一种生存手段。但鲁迅不这么认为,诗人是“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一旦他们与统治阶级沆瀣一气,这刀不仅仅生了锈,指不定还会反戈于人民群众。这三人中,唯有莱蒙托夫一直秉承着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普式庚终服帝里,入于平和,而来尔蒙多夫则奋战力抗,不稍退转。裴伦初尝责拿破仑对于革命思想之谬,乃既败拜伦诗歌分析,乃有愤于野犬之食死狮崇之。来尔孟多夫则专责法人,谓自陷其雄士。”

拜伦

“诗歌的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结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