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浙江大学世界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3年第4期“领航前沿讲座”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现代语言季刊》(A&HCI)前主编、美国华盛顿大学马歇尔·布朗(Marshall Brown)教授以“‘消极感受力’与‘自我情感’的冲突:解读济慈的《夜莺颂》与《希腊古瓮颂》”为题作精彩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杨革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及其他院校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中,布朗教授解析了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约翰·济慈在其诗歌《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与《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中所表达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布朗教授从济慈的画像谈起,指出诗人始终渴望变得更强大、更引人注目济慈诗歌中译,又保有孩童的纯稚与对周遭事物的共情力,因而力量、激情、忧伤以及丰富的想象始终流淌在他的诗行之中。济慈致力于诠释古典之美,又被强烈的情感所驱动,尝试捕捉自然感受济慈诗歌中译,并渴望与读者对话。布朗教授通过对济慈书信选段的细读,细致解析了济慈对情感、诗歌与生活三者关系的思考。生活应当是感性的,而不应被理性、冷漠的逻辑充斥;诗歌无需刻意遣词造句,而应随情感的流泻自由发展,并深入灵魂;同时,诗歌应具有悦纳神秘、未知与不确定性并给予这类“不可知”以留白的“消极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

随后,布朗教授将《夜莺颂》《希腊古瓮颂》与济慈的诗歌理论相照应,强调了两首诗所具有的颂诗元素,即:崇高的风格,对历史的回溯,对未知的探寻,神灵的显现(epiphany),展现喜悦(ecstasy)的语言以及伦理智慧(moral wisdom)等。在《夜莺颂》中,济慈以平实又抽象的语言,无限接近不可见又无处不在的夜莺,并凭借“消极感受力”使其与自然之黑暗和不确定相结合。由此,神秘、未知和不确定性就与高声欢唱着的、鲜活而富有激情的夜莺形成鲜明对比,二者最终在“赞美—喜悦—神秘—混沌—顿悟”中融为一体。在《希腊古瓮颂》中,济慈超越了古瓮这一现实事物的边界,尝试穿越时空,触碰古瓮图案深处源远流长的希腊文化,并将古瓮视作古今交流的媒介与永恒的象征。济慈以“美即真理,真理即美”结尾,使“美”挣脱了时间、空间的桎梏。

在讨论环节,杨革新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诗歌的格律问题,进一步阐释了济慈的“消极感受力”理论,指出这一主张中对“情感的自然生发”与“自然的矛盾与不确定性”的表达,是浪漫主义诗学对情感的重视、对神秘与崇高的认知的别样表现方式。

本次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文、图:吕霜宁孙雨禾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