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2、品读诗歌,学习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3、体悟诗歌,体会诗人奔腾而隐忍的感情。【资料助读】: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叶芝曾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叶芝把这首诗献给一个一生追求但一生被拒绝的漂亮女演员毛德·冈。1889年1月30日当你老了叶芝诗歌赏析,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毛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经过五次求婚,五次被拒后,他总算认清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在一起的命运。但那颗受伤的心,还是无法停止对爱的最后咏唱和想象。就在毛德·冈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军官时,叶芝写下了这首诗。【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思考这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歌?(听莫文蔚演唱的《当你老了》) 【整体感知】请大家出声自读,思考这首诗歌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诵读诗歌】1、将《当你老了》变成《当我老了》,请女生来读。

2、请男生来读。3、听范读,感受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思考:第一小节:如何来理解“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这句话?第二小节:“朝圣者的灵魂”是指什么?第三小节:“爱情”无没有消逝?“山”“星星”又象征了什么?【探讨手法】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2、诗歌的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是怎样的?【拓展延伸】学习完这首诗歌,你有没有对爱情有新的认识? 【课后练习】结合学案,从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体味下面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曾相知,怎会受这相思的熬煎。——仓央嘉措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高二学生已经在鲁教版必修二中学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必修四中学过《雨巷》和《错误》,所以学生已经对现代诗并不陌生,并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方法、情感均有积累。这是一首爱情诗,学生都比较感兴趣。高二阶段,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而且本诗很适合诵读,再配上音乐,应该有不少学生有朗读的兴趣,所以学生走进诗歌应该比较容易。不过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特别是在赏析本诗时,还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这些学生可能会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教师适时、正确引导和点拨。

这首歌的感情是隐忍而又含蓄的,要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的这种感情。效果分析从课堂实际操作来看,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本课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想象、对比、象征和意象四个方面,通过教师举的合适的例子,学生对这四个表现手法理解的更为充分。从课后练习的反馈来看,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意象和象征手法,能将课堂知识加以转化运用。对于诗歌的感情,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也已经有了较好的把握。教材分析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一篇代表作,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爱情诗。这首诗歌出自鲁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爱的生命的乐章”,是自读文本。中国歌手赵照把它改编为歌曲《当你老了》,而被亿万中国人所熟知。原作《当你老了》,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现代诗。对于现代诗,学生已经在鲁教版必修二中学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必修四中学过《雨巷》和《错误》,所以学生已经对现代诗并不陌生,并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方法、情感均有积累,并且这是一首爱情诗,学生也都比较感兴趣。在这首诗的背后是一个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了解叶芝的爱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在内容上是表达对所爱慕的子女的真实的感情。第一节的诗人穿越时光的隧道, 将时间推后了几十年,设想女主人公老去的样子,这种想象联想的手法运用的非常的巧妙当你老了叶芝诗歌赏析,可是说是诗歌成功的重要方面。

其实,这种手法并不是叶芝首创的,法国龙萨最早使用了这一表现的手法,可是在叶芝这里运用是最为出名的。第一小节,难以理解的就是最后一句,在这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可以理解为叶芝在设想女主人公回想过去因拒绝了叶芝而在心底留有一丝的忧伤。第二小节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有人爱慕容貌之美和诗人爱慕她的灵魂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爱的矢志不移。在这一小节中,难以理解的是“朝圣者的灵魂”的理解。学生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了解女主人公茅德?冈,她是英军上校的女儿,贵族社会的大小姐,但是却投身到帮助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自治运动中来,所以说她的灵魂是高洁高尚的。诗人对她的爱,出了对她美丽容貌的爱慕,更是对她精神的仰慕,并且后者使这种爱更加持久和强烈。诗歌是节制的艺术,诗人在第三小节没有任由感情的潮水肆意的奔腾,转而回到了女主人公身上。最后一句“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是整首诗的一个重点句,如何来理解这一句话,成为整首诗的一个关键。诗人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女主人公嫁给了别人而消逝了,它变了存在的方式,在山上在星星中间,山上和星星代表着自然和天宇,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空间。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第一节突出的是想象联想的手法,第二小节最突出的则是对比手法,第三小节是象征首手法,此外还有意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四种主要的表现手法。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那种奔腾而又隐忍的真实的感情。在学习方法上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本课教学的目标是: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拼对诗歌,学习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体悟诗歌,体会诗人奔腾而隐忍的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评测练习结合学案,从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体味下面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曾相知,怎会受这相思的熬煎。——仓央嘉措课后反思本节课基本完成了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的预想效果基本达到。具体的优点是:1、将歌曲《当你老了》和诗人的诗歌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诗歌的主题对比,凸显诗歌的爱情主题。2、改编了诗歌,让女生来读,这样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感情。3、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古典的、现代的诗歌,将古今中外的爱情打通,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增加了诗歌的内蕴,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5、课堂板书设计新颖,规范美观。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是:1、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2、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当你老了》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课程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选修课程中对诗歌和散文的要求是:“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代表作品,是在全世界都颇有影响的爱情诗。特别是想象联想这一艺术手法非常突出。诗歌的感情更是真挚感人,学习这首诗歌要学习这种艺术发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这首诗,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