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 卷第2期20 12年4 月凯里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K a ili U n iv e r sityV 0 1. 30N o . 2A p r . 20 12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研究蒋光灯( 凯里学院教务处, 贵州凯里556 0 11)摘要: 徐志摩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新颖别致、 清新活泼、 节奏鲜明, 给予读者独特而鲜活的审美感受。 徐志摩在追求纯美的思想指向下, 不断将其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语言上, 它善于运用音乐美与视觉美, 使其诗歌成为艺术性和诗情的完美结合。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 语言艺术论文编码: D o i: 10. 3969/j. issn . 167 3—9329. 2012. 02. 31徐志摩是薪月 派的代表人物, 其诗歌十分注重韵律, 他甚至认为诗歌形式美的主要创作基础就是“新格式和新音乐” 。 在19 26年的《晨报・诗刊》中, 他说, “要把创格的新诗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来做。 ”徐志摩一生都在诗歌艺术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在创作上不断追求创新, 追求一种属于诗歌的纯美, 他与闻一多一起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方向和新的领域。

他那活泼好动、 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 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艺术风格。 因此, 有人说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徐志摩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体现在诗歌内容思想上的自由, 他甚至将这种灵动自由的思想也一并的折射在了诗歌的外部艺术形式上, 因此他的诗歌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在他的诗歌中, 善于运用各种手法, 将节奏、 音响以及音调有机融合, 通过语言的形式将其美感外化, 以此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 因此, 他的诗文中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有着飘逸和奇异之美。一、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特征( 一)鲜明的节奏美在西方的十四行诗中有“音步” 的说法, 其主要指的是诗歌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音步, 在通过音步可以有效地体现诗歌之间的间隔和停顿, 从而形成诗歌的节奏。 徐志摩的诗歌就是通过这样的音步来反映音乐节奏之美的, 并且这种音乐节奏美不仅仅是体现在外部的语速以及音步, 而且也反映在内在的心理韵律上。 就徐志摩本人而言, 他本身就十分看重诗歌所具有的音乐节奏感, 在他的《月 下雷峰塔影片》 中第一节和第二节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构成模式,第一节是两两相交错的形式停顿徐志摩诗歌, 而在第二节的诗歌中, 采用的是两两相随的结构模式, 徐志摩完全是根据诗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其节奏感的, 这样就形成了语言组织的飘逸灵动的情感之美。

除去上面所说的, 徐志摩的音乐节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反映在诗歌中的内在情感上, 可以说, 外化为节奏感的语言以及分行其实往往是诗歌内在的情感选择, 是内在的节奏感所致, 如果说一首诗歌的语言是起外在的表现形式, 那么反映在外在形式上的特点乃是其内在诗情的流动。( 二)灵动回环的音响效果之美在徐志摩诗歌中, 其音乐美感主要是体现在使用词句的复沓手法以及连绵回环的使用。 徐志摩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国诗歌的影响, 因而非常注重使用韵律, 体现一种立体交响之美感。在徐志摩诗歌中, 音乐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书写诗歌的手法所决定的。 比如, 在其诗歌中经常反复使用一些意义和形式比较接近的字词, 这样就可以通过文字本身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节收稿日期: 20 11—12—19作者简介: 蒋光灯( 19 63一), 男, 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教务处教师徐志摩诗歌,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