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学习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你有没有留心过这些诗歌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如: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年-1998年)《谈中国诗》的段落大意,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谈中国诗》的段落大意,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