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秼和马”字的成语

厉兵秣马

【注音】lìbīngmòmǎ

【解释】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注音】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秼()厉兵这是个成语帮忙填空

秣兵历马

麻烦采纳,谢谢!

励马秼兵那个字是错字

原成语是“秣马厉兵”。你题目那里有两个字是错的,第一个“励”,应该改为“厉”,这里的意思是磨;第二个是“秼”,应该是“秣”(mo),意思是用草喂养。

厉什么秼什么四字成语

1.厉字四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厉字四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声色俱厉、

变本加厉、

再接再厉、

厉行节约、

厉兵秣马、

铺张扬厉、

雷厉风行、

疾言厉色、

色厉内荏、

悬为厉禁、

变贪厉薄、

激贪厉俗、

正色厉声、

渊涌风厉、

兼功自厉、

即温听厉、

盱衡厉色、

磨砻底厉、

志美行厉、

晨兢夕厉、

深厉浅揭、

正言厉颜、

选士厉兵、

亢厉为能、

蹈厉之志、

夕惕若厉、

色厉胆薄、

矫尾厉角、

磨砥刻厉、

声张势厉

厉志贞亮、

盛食厉兵、

踔厉风发、

整旅厉卒、

厉精更始、

救时厉俗、

厉精求治、

扬清厉俗

2.前啥厉啥四字成语填空题

没有“前()厉()”的成语,“()()厉()”的成语如下:

疾言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盛食厉兵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盱衡厉色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正言厉色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正颜厉色颜:面容。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变贪厉薄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敦风厉俗使民风纯朴敦厚。

敦世厉俗使民俗敦厚,世风振兴。

恶言厉色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激贪厉俗指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疾声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疾言厉气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坚甲厉兵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矫世厉俗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矫尾厉角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角。

救时厉俗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蓬头厉齿形容头发蓬松,牙齿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态。

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整旅厉卒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正色厉声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正言厉颜话语严正,表情严肃。同“正言厉色”。

3.声什么什么厉四字成语

声色俱厉拼音:shēngsèjùlì简拼:ssjl近义词:疾言厉色、正言厉色反义词:和颜悦色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解释: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

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出处:《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例子: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的程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谒后语:谜语:霹雳火;雷鸣电闪成语故事: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

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椽古代文言文的意思

1.古代文言文的翻译

1.使民富且寿{使人民富贵长寿}

2.岂暇择木{哪里有时间选择树木。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3.奋扬不杀太子建{这个不用翻译的,这个是史记伍子胥上的话,奋扬是名司马奋扬,后太子建逃往宋国}

4.君子慎处{出自乐论“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既君子谨慎对待}

5.说大人,则藐之{后面缺少内容原文是--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意思是--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出自孟子尽心章

6.杨氏小儿{杨家的最小儿子}

7.仁之方{原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2.古代的文言文以及解释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u应为二声)作文以记之。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

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míng)冥,虎啸(xiào)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勿写作“馋”)畏讥(勿写作“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勿写作“皆(jiē)”)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欤(yǔ)!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解释: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现代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岳阳楼上,(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我看那巴陵的优美的景像,全都集中在洞庭湖。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没长江的流水,水势很大的样子,宽阔没有边际。一天中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面到达巫峡,向南面到达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官员和诗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情感,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断折;迫近的傍晚昏暗的样子,(耳边传来)老虎的长啸和猿猴的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极了。

至于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波浪不起,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一望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面)游动;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一片碧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登上这座楼,就产生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高兴到了极点。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为什么呢?不因为环境(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而退处偏远的地方,就担忧他的君主。

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吧!啊!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并非范文正,而实系滕子京)?写于庆历六年九月这篇很有名的,你们老师肯定喜欢,说你有眼光。

如果太长了,就选这篇吧: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了,他连忙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到岸停后,他从所做记号处下船到水里寻找他丢失的剑。

作者说:船已经行走了好久了,而剑没有动,像这样找,/\{}p!;:;|:||:|l;ll;lI;II;II;II;Id|bH|HH|HHIH,;,HIH,;,;H@H;;_H_;,;H@H;`\Y/d_,;|4H@HK|;,_b\Y/''\;MMMMM$@@@$MMMMM;/'"~~~*;!8@8!;*~~~";888;;888;;888;;888;d8@8bO8@8OT808T`~`不是很愚蠢吗?。

3.秼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秼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一为衣身、短衣,二为赤色。

《康熙字典》中,将秼为“袾”的讹字,即传抄书写过程中字形发生讹变的字。讹字是异体字中特殊的一类。所以,秼实为“袾”,其意通“袾”。而“袾”在古代文言文中在不同语境有两种不同的意思:

(一)衣身、短衣。《说文》中指出,“袾,衣身也”。而《仪礼·丧服记》曰“此谓袾中也。言衣者,明与身参齐”,并具体指出“”袾,衣二尺有二寸”,实乃短衣。

(二)袾,即赤色。《荀子·富国》中“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里面的袾,即赤色。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不同的穿着,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

此外,《说文》也曾指出“袾”有多意,除了衣身之意,还提出”袾,好佳也“,即”袾”也有美好的意思。不过,对袾”有美好之意的解释,并无古文原***进一步解释。

4.请问几个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或者典故

戒书《独断》曰:“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

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又称戒敕。

《文心雕龙·诏策篇》:“戒敕为文,实诏制切者。”可见是对于各地太守的命令。

此外,《独断》还记录了“天子命令之别名”,即命、令、政:“出君下臣名曰命”、“奉而行之名曰令”、“著之竹帛名曰政。”可见当时各种文体的区分十分明晰。

蔡邕《独断》卷上记载大臣呈递文书也有四种:“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文心雕龙·章表篇》:“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一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1、章《独断》曰:“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

当是谢恩时作也。《文心雕龙·章表篇》称:“章者,明也。

……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其特点是“对扬王庭,昭明心曲。”任昉《文章缘起》认为上章始于“后汉孔融《上章谢太中大夫》”。

其实蔡邕有《戍边上章》就是这种“昭明心曲”之作。这篇文章作于光和元年,蔡邕四十六岁。

由于犯颜直谏,被流放朔方,故作此文,回顾自己进入东观之后立志续补《汉书·十志》的经过。深感“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侯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草。”

“臣窃自痛,一为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究竟。……臣谨因临戎长霍圉封上”。

《后汉书》本传:“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这篇文章披肝沥胆,近似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2、奏《独断》曰:“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

下言稽首以闻。其中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

当是按劾时作也。《论衡·程材篇》:“进退失度,奏记言事。”

《后汉书·班固传》注:“奏,进也。记,书。”

这种文体,秦时称奏,《文心雕龙·章表篇》:“秦初定制,改书曰奏。”奏以按劾。

按《汉书·艺文志》春秋家有奏事二十篇,原注:“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同时,或曰奏记,或曰上书,或曰奏札、或曰奏状。

如汉代董仲舒有诣公孙弘奏记,任昉《文章缘起》以为奏书之始。此文仍存于《古文苑》卷十,题《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

《后汉书·百官志》:“兰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

《后汉书·班彪列传》李贤注:“汉官仪曰: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3、表《独断》曰:“表者不需头。

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

左方下附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

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

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

章口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

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当是陈请时作也。

《释名·释书契》:“下言于上曰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又曰上,示之于上也。

又曰言,言其意也。”任昉《文章缘起》以为淮南王刘安《谏伐闽表》为这种文体的最早创作。

让表,始见于汉东平王刘苍《上表让骠骑将军》。表的核心还是表明心迹,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称:“表者,标也。”

用“表以陈请”最为明晰。多数奏表是以公开形式上呈的,或陈请,或让封,或推荐。

如张溥编《蔡邕集》中《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尚书诘状自陈表》、《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就是陈请表;《荐皇甫规表》、《荐太尉董卓表》、就是推荐表;《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让尚书乞在闲冗表》等就是让封表;《巴郡太守谢表》、《辞金龟紫绂表》(阙)就是谢恩表,等等。大臣奏表还有一种更加公开的上书方式,就是露布。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世说》:马超反,劫贾洪作露布,钟繇识其文,曰:‘此贾洪作也。’《文章缘起》引此以为露布之始。

其实,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而是一种公开上书的激烈方式。《汉书》记载,何武为刺史,劾奏属吏,必先露章。

《后汉书·礼仪志》:大丧则“诸侯王遣大夫奉奏,吊臣请驿马露布。”又汉桓帝时地震,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

露布又谓之露版。《文心雕龙·檄移篇》曰:“露布者,盖露版不封,播诸视听也。”

[13]还有秘密上奏的形式。《后汉书·蔡邕传》:“又特诏问曰:‘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

每访郡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

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史载:“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

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就是说,“其言密事得帛囊盛”者,近臣也不得而闻。

但是曹节却偷看了蔡邕的奏章,结果,蔡邕以此获罪。在《尚书诘状自陈表》中,蔡邕抱怨说:“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

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

5.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副〉

1.将近;几乎[almost;nearly]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将要[begoingto;will;shall]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3.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4.暂且;姑且[just;forthetimebeing]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刘开《问说》

5.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权(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6.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foralongtime]。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and]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魏禧《大铁椎传》

2.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3.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4.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or]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

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moreover]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余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且欲观客。——清·魏禧《大铁椎传》

6.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7.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if]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8.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0.另见jū

6."因"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方向。可译为“从”“由”等。

例: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尸子·广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或仍作“因”。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任授官(成语)

5.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于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

2.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秼陵别雪有这个成语吗

没有这个成语

陵成语:

陵上虐下、

陵谷变迁、

陵谷沧桑、

违强陵弱、

霸陵醉尉、

陵土未干、

于陵子仲、

日陵月替、

下陵上替、

寿陵失步、

於陵仲子、

五陵年少、

霸陵伤别、

陵弱暴寡、

五陵豪气、

陵劲淬砺、

深谷为陵、

陵母伏剑、

震风陵雨、

怀山襄陵、

广陵观涛、

广陵散绝、

暴内陵外、

陵迁谷变、

海桑陵谷

zhu的汉字有哪些字?

搜《zhu的汉字》在截图找到的——

拼音为zhu的汉字

拼音为zhū的汉字共55字

zhū朱、zhū珠、zhū诸、zhū猪、zhū株、zhū诛、zhū蛛、zhū茱、zhū侏、zhū铢、

zhū邾、zhū洙、zhū朱、zhū秼、zhū袾、zhū絑、zhū诛、zhū跦、zhū槠、zhū潴、

zhū蕏、zhū蝫、zhū铢、zhū橥、zhū诸、zhū猪、zhū駯、zhū鮢、zhū鴸、zhū潴、

zhū藸、zhū鼄、zhū槠、zhū橥、zhū鯺、zhū蠩、zhū䇬、zhū㶆、zhū